主後一世紀的以弗所

以弗所位於今土耳其西南方,愛琴海東南沿岸,考斯特河(Kaystros/Cayster)出海口附近(見本頁地圖;考斯特呂底亞當地神話中河神的名字),考斯特河南岸從東北到西南有三座山丘:阿雅所路克(Ayasoluk)、庇翁(Pion)、哥里索(Coressus),以弗所的歷史,即環繞着這三座山丘發展。

以弗所一帶有人聚居,可回溯到主前6000年前。關於以弗所的建城,有數個神話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該城於主前1000年左右,為雅典王之子安得羅克洛(Androklos)所建。安得羅克洛岱爾菲(Delphi)的阿波羅神諭指引,前往安納托利亞(與今日的土耳其相當)尋找「魚躍豬奔之處,建立一有光明未來的城邑」,當他來到這一帶地區,夜間烤魚預備晚餐時,不慎點燃了附近的樹叢,魚從鍋中跳起,草叢中躲藏的野豬受火光驚嚇奔出,安得羅克洛立時上馬捕殺了野豬,之後他以此認定這裏是神諭所示之地,便在庇翁丘的北麓,建造了以弗所。之後,以弗所成為當地愛奧尼亞同盟(Ionian League)的12個城邦成員之一。

主前約560年,呂底亞克羅伊索(Croesus)征服以弗所,將以弗所獻給亞底米女神,這是以弗所成為亞底米女神守護者的開始(參 徒19:35),與此同時,克羅伊索將城東遷至庇翁丘阿雅所路克丘之間,亞底米女神廟所在的位置。克羅伊索旋即於主前546年為波斯所敗,此後以弗所歷經了波斯帝國與馬其頓帝國的統治。

主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主前356-323年)駕崩之後,馬其頓帝國分裂,亞歷山大的部將呂西馬克(Lysimachus,主前約360-281年)接管以弗所,再次將城址遷移,他以河水灌入舊城,強迫居民向西南遷到庇翁丘哥里索丘之間的位置,並以他妻子之名為以弗所命名。主前281年,呂西馬克西流基王國擊敗,該城改歸西流基王國統治,城名重新回復為以弗所

之後,以弗所的統治權在西流基王國和多利買王國之間更迭,直到主前約188年別迦摩王國控制該城為止。主前133年,最後一位別迦摩國王因無子嗣,將王國的統治權拱手交給羅馬,主前129年,羅馬設置亞細亞省,其範圍包括以弗所(對照短文主後一世紀的羅馬之「羅馬的擴張」〔614頁〕)。然羅馬對當地的掠奪與重稅,造成以弗所的反叛,主前88年,以弗所參與了本都王對抗羅馬的陣營,但叛亂很快便被弭平,結果造成以弗所需要承受羅馬更苛的賦稅。

一直要到凱撒奧古斯都(主前約63年-主後14年)的統治,以弗所方才進入該城有史以來最輝煌富裕的時期,延續了近三個世紀之久。主後29年,以弗所成為亞細亞省的首府,海陸交會的地理位置,令城市勃興,以弗所本身具有良好的港口,是愛琴海東側重要的口岸,此地亦是羅馬大道路網的匯集之處:向北可經士每拿別迦摩,直到亞朔特羅亞,向南可前往米利都,更可遠達帕大喇,而向東穿越安納托利亞(與今日的土耳其相當)的羅馬大道,也以此處為里程計算的起點(見431頁地圖)。

在主後一世紀中葉,保羅來到此地時,以弗所已是亞細亞省最大的城市,亦為愛琴海周圍的第一大城,一般估計人口約在35萬到50萬人之間,為當時羅馬帝國境內的第四大城,其規模僅次於羅馬埃及亞歷山大敍利亞安提阿,與第五大城北非迦太基規模相當。

主後一世紀,亞底米以弗所最重要的宗教崇拜。亞底米希臘的狩獵女神,亦為生育女神,為少女的保護者,其形像多為有母鹿或獵犬為伴的處女狩獵者(見433頁圖右),然在以弗所亞底米女神崇拜,很可能融合了當地對大地之母的敬拜,其雕像胸前有許多隆起,多半認為是乳房,為多產與豐饒的象徵,但亦有說法認為是蜂卵、椰棗,或者獻祭後取下的公牛睪丸,懸掛於神像之上(見433頁圖左)。到了羅馬時期,亞底米被認為即羅馬神話傳統中的狩獵女神戴安娜(Diana)。

以弗所亞底米的崇拜與神廟,可以回溯到克羅伊索征服以弗所之前,但克羅伊索的來到,不僅讓以弗所成為亞底米的守護者(參 徒19:35),同時也在此新建了雄偉的亞底米女神廟,其地基長約115公尺(約377英尺),寬約55公尺(約180英尺),以大約106根石柱支撐,為當時希臘世界最大的神廟。

克羅伊索所建的神廟於主前356年七月21日(即亞歷山大大帝出生的當夜)遭人縱火焚毀,這件事令亞歷山大自覺該神廟對他具有特殊意義,當亞歷山大馬其頓揮軍來到此地,意圖以將自己的名刻於神廟之中為條件,協助重建,卻遭神廟祭司以「不宜讓一位神明獻禮物給其他神明」為由婉拒。雖然婉拒了亞歷山大的幫助,神廟最終仍重建完成,新的神廟比先前更為宏偉,長約130公尺(約425英尺),寬約67公尺(約220英尺;一說70公尺,約230英尺),以127根直徑二公尺(約七英尺)的石柱支撐,被視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觀之一。

亞底米女神廟所供奉的神像,號稱原係從天而降(參 徒19:35),有可能其中部分原為隕石。在地中海周圍各地出土的錢幣,經常可見以弗所亞底米女神與神廟的圖樣,並標示着「以弗所戴安娜」(對照 徒19:34),主後一世紀以弗所亞底米,確實是「亞細亞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 徒19:27)。每年的三月至四月為當地亞底米女神廟的廟會,從帝國各地湧入前來朝聖的人潮,為以弗所重要的經濟來源(對照 徒19:24-25)。除宗教的功能外,亞底米女神廟在以弗所同時有其經濟與民事的功能,為當地的銀行中心,與安置重要碑文的場所。

亞底米的崇拜外,盛行於地中海周圍的希臘神明,天神宙斯、海神波塞頓(Poseidon)、愛神阿芙蘿黛(Aphrodite)、太陽神阿波羅、醫藥之神阿斯克勒庇烏(Asclepios/Asclepius)、農業與豐收女神底米忒(Demeter)、酒神戴安尼索(Dionysos/Dionysus),並源自埃及色拉庇斯(Serapis/Sarapis)等,在此地均受到供奉。

對英雄人物的尊崇與崇拜,在主後一世紀的以弗所亦非常盛行。當地所尊崇的英雄,包括希臘傳說中的建城者安得羅克洛、意圖重建亞底米女神廟的亞歷山大,並其他對以弗所有貢獻的人物。在凱撒奧古斯都成為羅馬惟一的統治者之後,主前29年,以弗所當地的居民建立了供奉「女神羅馬與神明猶流(即被封為神明的猶流‧凱撒)」的神廟,以尊崇奧古斯都羅馬的統治。

以弗所也是馳名遠近的邪術重鎮,其中以所謂的「以弗所咒書」最為著名,這些咒書的內容是寫下來的咒語,用以驅邪之用, 徒19:19所焚燒的邪術之書,應與這些咒書有關。

早在亞歷山大大帝駕崩之後不久,以弗所猶太人便開始與當地人擁有同樣的城市公民權,以外來種族的身分與當地人同享公民權,在希臘羅馬社會是非常罕見的。到了主後一世紀,以弗所猶太社群已在當地生根多時,自然有固定的會堂聚會(對照 徒19:8-9)。

在施洗約翰死後,他所開始的「悔改洗禮」成為猶太教當中的一個次團體(參短文耶穌時代的猶太之「猶太教內的各類次團體」〔65頁〕)。保羅在此遇見約翰的門徒( 徒19:1-7),顯示這個發源於巴勒斯坦猶太教次團體,也開始在散居的猶太人當中產生影響。

徒19:14提到士基瓦為祭司長(或作「大祭司」,兩者希臘文同),由於從大希律(主前47〔37〕-4年執政)到第一次猶太戰爭(開始於主後66年)之間,猶太教並無稱為士基瓦的大祭司,因此,應將士基瓦理解成猶太的某個祭司長(《和》、《現修》、《和修》、《思》),或者士基瓦身為猶太人,但擔任某個外邦宗教(如國家與帝王崇拜)的祭司長(參《呂》)。如為後者,則主後一世紀以弗所猶太社群,很可能其中有人因本身城市公民的身分,開始扮演當地其它宗教的要職。

以弗所的重要地位,使得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便已顯出前往的意圖,然受到了聖靈的禁止( 徒16:6)。即便如此,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結束之前,在以弗所暫時停留,並將亞居拉百基拉夫婦二人留在當地( 徒18:19-21),可視為他預備再次前來所做的安排。而保羅第三次的宣教旅程,在此地則停留了有三年之久( 徒20:31,另見 徒19:1-20:1)。

徒19:8-10提到,保羅以弗所猶太會堂進出三個月之後,便轉往推喇奴的學房,有兩年之久。推喇奴一名(意為「僭主」或「暴君」)出現於以弗所主後一世紀的碑文之中,但該學房位置仍無法確定。按希臘文化的習慣,「學房」為哲學與修辭學教師與學生聚集對話之處,推喇奴有可能為主持該學房的老師之名,也可能是該學房建物的擁有者,然確實情況不得而知。根據此處的描繪,保羅在離開會堂之後,便依循希臘哲學與修辭學教師的習慣,透過學房在知識分子中宣揚福音。

徒19:10,26均提到,保羅以弗所的工作,影響遠及亞細亞省的其它地方,對照使徒行傳歌羅西書的內容,保羅很可能在以弗所這段期間,差遣了以巴弗前往歌羅西老底嘉希拉坡里宣教,建立了當地的教會,但保羅本身並未親自前往(參 西1:7; 2:1)。以巴弗也有可能是保羅推喇奴學房所帶領信主的人之一(對照 徒19:9),之後受差遣回自己的家鄉建立教會( 西1:7),然確實的情況不得而知。

此外, 林前16:8-9顯示哥林多前書成書於以弗所,該書信應是保羅第三次宣教旅程在以弗所停留的這段期間所撰寫(另參短文保羅生平年表),而 林前5:9提及哥林多前書之前,尚有另一封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今已佚失,該封佚失的書信,也很可能是在以弗所成書。

另對照短文使徒行傳保羅書信之「哥林多前後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腓利門書」(451,452頁)。

徒19:23-41提及保羅以弗所的宣教,最終帶來當地的宗教聚眾反彈, 徒19:29,31所提到的戲園(或作「露天劇院」)位於城西北方,臨港大道的終點,為當時愛琴海周圍最宏偉的劇院,可容納約25000名觀眾(見430頁地圖與434頁圖)。

使徒行傳的記敍,保羅徒20:1離開以弗所後,沒有再回到該地。但若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保羅所寫,保羅徒28:30之後,應曾再次回到以弗所所在的亞細亞省( 提後4:13,20,對照 提後1:16-18; 4:19阿尼色弗的描述),而提摩太應是受保羅之命,留在當地牧養( 提前1:3)。

約翰福音啟示錄,與約翰書信亦與以弗所有所關聯。自主後二世紀末起,這些書卷開始被視為「使徒約翰」的著作,按此一觀點,使徒約翰曾從巴勒斯坦移居到以弗所,在該處寫下約翰福音約翰書信,啟示錄則撰寫於以弗所外海附近的拔摩島(見436頁圖)。

但晚近有學者根據穆拉托利經目(Muratorian Canon,主後二世紀末,一說主後四世紀,但學者主流意見為主後二世紀)與教父帕皮亞(Papias of Hierapolis,主後約60-約130年),認為這些作品如出自名為約翰的同一位作者,這位約翰不一定是使徒約翰,更有可能是耶穌另一位名為約翰的門徒,這位約翰應出自耶路撒冷大祭司的家族,甚至曾有祭司長的身分,主後一世紀末在以弗所事奉,被亞細亞一帶的信徒以「長老約翰」稱之。

無論這些書卷是出自「使徒約翰」還是「長老約翰」,或如另一些學者猜測,出自不同作者的手筆,這些書卷均是源自以弗所一帶,此一現象顯示,一世紀末的以弗所為當時教會的重要中心之一。今日以弗所遺址東北方,阿雅所路克丘上的聖約翰教堂(見本頁圖),所紀念的即為一世紀末在以弗所事奉的這位約翰(使徒約翰或長老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