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後一世紀的馬耳他

馬耳他可指位於西西里南方約93公里(約58英里)處的群島(馬耳他群島),亦可指該群島東南方的主島(見本頁地圖),馬耳他群島今為獨立的國家,新約中的馬耳他指該群島的主島馬耳他島。馬耳他自古至今名稱相同,中文舊譯「米利大」係根據希臘文與拉丁文的發音,今譯「馬耳他」係根據英文的拼法與發音。

馬耳他缺乏自然資源,但其位置居於地中海東西航路的要衝,同時擁有數個幅員廣大的天然深水良港,其中最大的港區,幅員為地中海周圍僅見,甚至可以容納現代的大型艦隊(見588-589頁圖1),自古以來便為地中海西部行船的重要中繼站。

馬耳他當地的人跡,至少可以回溯到主前5000年之前,馬耳他與鄰近島嶼上,在主前4100-2500年間,建造了數個史前巨石神廟,其遺跡至今仍然可見(見588頁圖2,589頁圖3)。

主前八世紀左右,腓尼基人從東方而來,在此建立了殖民地,為其向西繼續前進的貿易中轉站,腓尼基人將該島命名為「馬耳他」,該名為閃語,意為「庇護所」,他們也在島內陸中央的制高點建立了聚落(即後來姆迪納〔Mdina〕的位置,見本頁地圖)。

主前六世紀,地中海東岸腓尼基人的城市(畢布魯斯〔Byblos〕、西頓泰爾推羅〕、亞發等)被迫臣服於波斯的統治,馬耳他則落入腓尼基人早年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迦太基之手。

之後,羅馬迦太基爭奪地中海西方控制權的過程中(見短文主後一世紀的羅馬之「羅馬的擴張」〔614頁〕),馬耳他於主前264年加入羅馬的陣營,主前218年,成為羅馬西西里省的一部分。凱撒奧古斯都(主前約63年-主後14年,主前27年-主後14年在位)統治時期,設置專屬的行政官治理馬耳他,並將首府設於姆迪納

徒28:2,4馬耳他當地的人為「化外人」(《和》在此均作「土人」,但宜按 羅1:14; 林前14:11; 西3:11的譯法)或「野蠻人」,該詞語原為希臘人稱呼不說希臘語之人的用詞,在羅馬帝國時期,則用來指不說希臘語和拉丁語的人。使徒行傳以這樣的方式稱呼當地人,並非因為當地文化落後(當時馬耳他已傳承了數百年腓尼基迦太基的文化),而是因為在羅馬治下的馬耳他,仍然使用其原有腓尼基迦太基的語言,該語言為閃語的某種方言。

主後59年底,保羅前往羅馬的旅程中( 徒27:1-28:16),因為遇到船難,一行人被迫在馬耳他停留了三個月,直到冬天結束( 徒28:11;另參短文保羅生平年表〔222頁〕)。傳統認定船難的地點,為馬耳他北方向東開口的聖保羅灣北緣的一個外島,今日該處設有一保羅船難紀念碑(見本頁圖)。在今日馬耳他首府瓦雷塔,亦有一保羅船難紀念教堂,其中供奉的聖物,為相傳保羅羅馬被斬首時行刑用的石座(見590頁上方左圖左側),與保羅右手臂的骨頭(見590頁上方右圖右側,置於手形器皿之中)。

按當地傳統,保羅在島上三個月的時間,主要停留在姆迪納近郊的拉巴特(Rabat),今日拉巴特聖保羅教堂(見590頁下圖),相傳建於保羅在此停留時居住的洞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