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對巴勒斯坦的統治

巴勒斯坦通常泛指今日黎巴嫩以南,約旦河以西的區域,但該詞語要到主後二世紀中葉之後方才使用(見本文最後的討論),以「巴勒斯坦」來討論之前的歷史,有時代錯置之嫌。但由於今日並無更適當的詞語來指稱該區域,一般學術的討論仍用巴勒斯坦一詞來稱呼主後二世紀之前的這一區域。以下的討論沿用此慣例。

主前67年,馬加比王國的王后撒羅米‧亞力山卓(Salome Alexandra,主前139-67年)逝世後,爭奪王位繼承的亂局使得羅馬政治勢力開始進入巴勒斯坦(見短文希律的世系之「希律家族的崛起」〔286頁〕,另參短文耶穌時代的猶太之「宗教與民事的領袖」〔64頁〕)。之後,大希律亦在羅馬的支持下,成為「猶太人的王」,自此,猶太也成為羅馬的附庸王國(見短文希律的世系之「大希律〔主前47〔37〕-4年執政〕」〔286頁〕)。

羅馬藉由部族領袖間接統治巴勒斯坦的方式,因主後6年亞基老被放逐而告終(見短文希律的世系之「亞基老〔主前4年-主後6年執政〕」〔290頁〕)。此後,羅馬改以直接統治的方式,設置猶太省來治理原先亞基老的領地,直到主後41年為止。然此時所設置的猶太省,並非全然直屬於羅馬皇帝或元老院,而是同時受到敍利亞巡撫(省長)節制。

為實現羅馬的直接統治,敍利亞巡撫(省長)居里扭首先於主後6年為徵稅的目的,要求猶太省的百姓報名上冊,但此舉造成一位加利利猶大聚眾反抗(對照 徒5:37),這次的反抗,最終被居里扭所弭平。之後,羅馬政府設專職的猶太巡撫(地區首長),以沿海的凱撒利亞為行政中心來治理猶太省。猶太巡撫為穩固其統治,於凱撒利亞耶路撒冷聖殿西北角的安東尼堡(即 徒21:34,37所提的「營樓」),並境內多處(如 徒23:31的「安提帕底」)駐紮軍隊。猶太巡撫同時擁有聖殿大祭司的任命權,平時大祭司進入聖殿時穿着的胸牌,也歸巡撫保管,以控制大祭司的權力。審判耶穌的本丟·彼拉多(參 太27:1,11-26; 可15:1-15; 路23:1-25; 約18:28-19:16),擔任猶太巡撫的期間,為主後26-36年。

主後37年,希律·亞基帕一世成為原先腓力領地的統治者(參短文希律的世系之「大希律遺囑的爭議與解決」〔290頁〕、「希律·亞基帕一世〔主後37-44年執政〕」〔292頁〕)。主後41年,凱撒克勞第(主前約10年-主後54年)即位,他進一步增加希律·亞基帕一世的領地,將過去大希律絕大多數的領地都包括在內(參短文希律的世系之「大希律〔主前47〔37〕-4年執政〕」〔286頁〕、「希律·亞基帕一世〔主後37-44年執政〕」〔292頁〕)。自此,羅馬取消猶太巡撫(地區首長)的職位,恢復以部族領袖間接治理的方式,統治巴勒斯坦

然這樣的情況並未持續太久,主後44年,希律·亞基帕一世逝世(見 徒12:21-23),他的兒子希律·亞基帕二世,時年僅17歲。凱撒克勞第原欲將其父親的領地立即給他,後來因擔心他過於年幼,不足以承擔執政的責任,便重新恢復猶太省(涵蓋猶太撒馬利亞比利亞〔Perea〕),設置猶太巡撫(地區首長)管理。但這次設置的猶太巡撫,並無大祭司任命權,而是延續大希律希律·亞基帕一世時期的方式,由希律家族負責大祭司的任命。

這一階段的猶太巡撫(地區首長),首任為法都(Cuspius Fadus,主後45年就任),繼任者包括提庇留‧亞歷山大(Tiberius Alexander,主後46年就任)、庫馬奴(Ventidius Cumanus,主後48年就任)、腓力斯(主後49年就任,見 徒24:1-26),但這些猶太巡撫(地區首長)都因不瞭解也不尊重猶太教,不斷觸怒猶太人,其中又以腓力斯為甚。

腓力斯在任期間,他以未受割禮的羅馬人身分,卻用法術迷惑亞基帕一世已出嫁的女兒土西拉,不合法地將她佔為己有(對照 徒24:24),讓猶太人深受冒犯。在公共事務上,他動輒以暴力鎮壓與濫捕酷刑對待暴動, 徒21:38所提埃及人的事件,最終以屠殺了400人,俘虜200人告終,即為一例。這類的暴行使得猶太人反羅馬的情緒不斷高漲,在他治下,「匕首黨」在民中興起(見短文耶穌時代的猶太之「猶太教內的各類次團體」〔65頁〕),政治暗殺成為常態。羅馬史家塔西圖(Tacitus,主後約56-約120年)對他的評價極低,認為腓力斯是「以奴隸的直覺行使皇家的權力」(他是奴隸出身的自由人),而且「自認可以幹下滔天大罪,卻無須受任何刑罰」,因此,他在 徒24:26公然指望保羅賄賂,是不足為奇的。

腓力斯最終於主後59年因暴動而丟官,繼任者非斯都(見如 徒25:1-12)試圖尊重猶太人(對照 徒25:1,9)來逆轉局勢,卻不幸在短短三年內死於任上(主後62年)。之後兩任巡撫阿耳庇奴(Albinus)與弗洛魯(Florus)不適任的統治,使得腓力斯所種下反羅馬的種子,終於開花結果,無法逆轉,帶來了主後66-70年的第一次猶太戰爭。

為對付猶太人的反叛,敍利亞巡撫(省長)首先派兵鎮壓,之後羅馬將領維斯帕先(Vespasian,主後9-79年)成為巴勒斯坦軍事最高指揮官,持續對猶太的戰爭。主後69年,維斯帕先前往羅馬成為凱撒維斯帕先,其子提多(主後39-81年)繼任巴勒斯坦軍事最高指揮官,並於次年(主後70年)攻破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聖殿也在此時被毀。

猶太戰爭結束後,羅馬重新設置猶太省,首府仍為沿海的凱撒利亞,但此次的猶太省不再受敍利亞巡撫(省長)的節制,而是直接受到羅馬皇帝的節制。主後132-135年,發生第二次猶太戰爭,戰爭結束後,羅馬再次於此地設置行省,但將行省名稱改為巴勒斯坦省,涵蓋加利利撒馬利亞猶太等地。自此之後,巴勒斯坦方成為稱呼此一地區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