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後一世紀的雅典
雅典位於今希臘東南方,撒羅尼灣(Saronic Gulf)東側,隔撒羅尼灣與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e)遙遙相對(見415頁地圖)。今希臘的首都雅典,便是以古代的雅典為中心所發展而成。
雅典最早的聚落遺跡可回溯到主前約2100年左右,在主前1600年到750年間,雅典僅為希臘地區一個次要的聚落。雅典有記錄的歷史,約從主前七世紀方才開始,此時雅典逐漸統一其周圍的雅提卡(Attica)地區,並由君主統治逐漸轉型為貴族統治。負治理之責的貴族,組成亞略‧巴古議會,其聚集之處,即為今雅典衛城西北方的亞略‧巴古(意為「戰神之丘」,其位置見本頁地圖與415頁圖)。主前594年,梭倫(Solon,主前約638-約558年)任執政官,他所開始的政治改革,確立了爾後雅典式民主政治的方向。
主前六世紀的下半葉,雅典方才成形的民主,面臨了嚴峻的外來挑戰。波斯帝國從東方襲捲而來,征服了愛奧尼亞地區(Ionia,即遍佈於愛琴海東部海岸與內陸,以及沿岸島嶼的希臘城邦),接着朝希臘半島前進。在征服了希臘半島的北部之後,波斯王大流士(主前約522-486年)於主前490年率大軍侵犯雅提卡,但在雅提卡東北方的馬拉松為希臘聯軍所擊敗。
10年之後,主前480年,大流士的繼承者波斯王薛西(主前486-464年)組織了前所未見的海陸大軍捲土重來。斯巴達王率300勇士,與千餘希臘友軍,駐守特摩普羅(Thermopylae,意為「溫泉關」),對抗號稱百萬的波斯陸軍,預備以寡擊眾,死守該軍事要衝,雖然斯巴達王率領的千餘希臘聯軍最後因遭背叛而被殲滅(見416頁下圖),但之後希臘海軍在雅典外海的撒拉米(Salamis)海域,決定性地擊潰了波斯海軍,次年(主前479年)再次擊敗進犯的波斯海軍,徹底終結了波斯帝國跨越愛琴海西進希臘半島的意圖。
再次年(主前478年),在雅典的主導下,以對抗波斯、恢復愛奧尼亞為職志的提洛同盟在提洛(Delos)成立,成員主要為沿愛琴海周圍的希臘城邦。之後於主前454年,在雅典的主導下,將同盟的寶庫與會議地點均轉移至雅典,以提洛同盟為其實現海上霸權的工具,雅典儼然成為稱霸愛琴海的海上帝國,愛琴海形同雅典帝國的內海。
雅典強勢主導提洛同盟,終於導致雅典與斯巴達所領導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衝突,這場後世稱為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對抗,持續有27年之久(主前431-404年)。戰爭的結果是雅典在政治上的黃金歲月結束,其霸權自此被斯巴達所取代,但很可能因為雅典在主前五世紀初兩次波斯戰爭的英勇表現,斯巴達並未嚴懲雅典,以致之後雅典得以有能力恢復雅典同盟(主前377-348年),直到北方馬其頓的霸權興起。
主前338年,馬其頓王腓力二世(Philip II,主前382-336年)擊潰雅典與底比斯(Thebes)的聯軍,雅典自此從古代世界的政治角力場上離開,之後再也沒有能力扮演國際政治的要角。然因着雅典過去的光榮歷史與偉大的文化建樹(見以下「雅典的文化建樹與影響」),腓力二世之後並未繼續攻入雅提卡地區,甚至無償釋放戰場上俘虜的雅典戰士,並將陣亡戰士的遺體護送回雅典安葬。
雅典雖喪失其政治的影響,但其文化的輝煌成就,令其從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主前356-323年)在位之時,到之後希臘化時期的安提哥納王國(Antigonid Kingdom,主前306-168年)治下,繼續為文化與學術的重鎮。在主前二世紀初安提哥納王國與羅馬的衝突中,雅典開始轉向附從羅馬,主前168年,羅馬滅了安提哥納王國,將其轄區併入版圖之中,雅典因其對羅馬的忠誠而得到獎賞。
主前88年,雅典參與了本都王對抗羅馬的行動,但該行動最終被羅馬將軍蘇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主前約138-78年)所弭平,本都王的勢力被逐出希臘半島,雅典亦於主前86年為蘇拉的軍隊所攻破(對照短文主後一世紀的羅馬之「改革與內戰」〔616頁〕)。戰後,蘇拉仍讓雅典恢復之前所擁有的自由地位,應與雅典歷史中的榮耀與歷來的文化成就有關,之後雅典在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主前約100-44年)、馬可‧安東尼(Mark Antony,主前83-30年)、屋大維(Octavian,主前約63年-主後14年)等的統治之下,即便雅典曾附從過他們的政敵,仍容許其繼續享有特殊的待遇。羅馬從未將雅典正式納入其行省系統之中,雅典本身享有對其公民的司法權(類似羅馬對羅馬公民的司法權),並且對羅馬無賦稅的義務,當時羅馬的貴族與富人亦以子女在雅典受教為榮。
主後一世紀之後,雅典以其學術地位持續受到羅馬帝國的特殊待遇。甚至在主後四世紀之後,基督信仰成為合法宗教,羅馬帝國對雅典的禮遇並未因其異教色彩而停止。一直要到主後529年,東羅馬帝國的猶士丁尼皇帝(Justinian,主後約482-565年)方以消除異教的理由,正式關閉雅典的哲學學校,終結了古希臘的學術傳承。
從主前478年波斯戰爭之後提洛同盟成立,到主前404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為雅典的黃金時代,這段時期主要是由伯理克利(Pericles,主前約495-429年)主政(主前約460-429年),因此又可稱為伯理克利時代。
在這段時期,雅典式的民主政治達到高峰,城市由約6000名公民所組成的「公民大會」(ekklēsia),與500名各族選出的代表(共10族,每族隨機選出50人)所組成的「議會」(boulē),共同管理(見本頁圖)。每年公民投票推舉出10位「將領」(單數形為stratēgos,英文的「策略」源於該希臘文字根)成為城市的首長,施行軍政合一的統治,伯理克利即以「將領」的身分,領導雅典。城市的法律與規定,先由「公民大會」投票表決,之後交由「議會」進行最後的定奪。「公民大會」的聚集地點,位於雅典衛城西方,亞略‧巴古以南的位置(見414頁地圖)。
雅典城內傳世的主要建築多肇始於這個時期,希臘文學、史學、哲學、修辭學、醫學亦在此一時期發軔。
徒17:14-15的描述暗示,庇哩亞的信徒很可能是經由海路將保羅送往雅典,若保羅是乘船抵達雅典,他應是從雅典西方偏南約八公里(約五英里)的外港庇拉猶(Piraeus,見415頁地圖)上岸,然後沿陸路向東方偏北進入城中,主前五世紀時,聯繫兩處的道路係由北中南三條長牆防衛(見415頁地圖),將雅典的防禦戰線延伸到海上,以避免敵人以圍城的方式攻擊雅典,但此時這些長牆可能已不存在。主後二世紀的希臘旅行家保薩尼亞(Pausanias)曾提及,在海港進城的路旁有供奉「未識諸神明」(複數形)的祭壇,有可能與 徒17:23所提的「未識之神」(單數形)有關。
保羅進城之後,沿着道路首先會從希臘時期市場的西北角進入該市場(見414頁地圖),在該市場的東方,則為羅馬時期新建的市場(見414頁地圖), 徒17:17所提的「市」(單數形),應為這兩者中的一個,但以後者較為可能,因在主後一世紀,雅典的希臘時期市場已為雕像、祭壇、神廟、神龕所佔據(對照 徒17:16),商業活動主要在羅馬時期市場進行。
希臘時期市場的正南方,即為古希臘的亞略‧巴古(見420頁左側下圖,對照 徒17:19,但見以下討論)。希臘時期市場的東南方,羅馬時期市場的正南方,即為雅典最顯著的地標,雅典的衛城(見以上「雅典的文化建樹與影響」)。希臘時期市場東方的亞塔羅二世(Attalos II)柱廊,為極其宏偉的建築,今已重建(見414頁地圖及本頁圖)。
徒17:19,22-34的場景有兩個可能,第一個可能,自然是古雅典議會的聚會地點亞略‧巴古,但主後一世紀時雅典城市自治的最高權力機構,亦稱為亞略‧巴古議會(相當於羅馬的元老院),聚會地點已不在亞略‧巴古,應是在希臘市場西北方的「皇家柱廊」或「宙斯柱廊」一帶(見414頁地圖),因此更可能保羅是被帶到亞略‧巴古議會( 徒17:34提到亞略‧巴古的官丟尼修),而非古代的亞略‧巴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