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後一世紀的凱撒利亞

凱撒利亞又稱為「沿海的凱撒利亞」或「巴勒斯坦凱撒利亞」,以別於其它同名的城市(如凱撒利亞·腓立比,意為腓力凱撒利亞,見短文希律的世系之「分封王腓力〔主前4年-主後34年執政〕」〔290頁〕)。

此處的凱撒利亞位於今日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Tel Aviv)與北方的海法港(Haifa)之間(見本頁地圖)。主前四世紀西頓史特拉托(Strato)首先在此建立一聚落,用為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交易站,後稱為史特拉托之塔(Strato's Tower)。該交易站持續為後人使用,並加以擴建。

主前31年,大希律(見短文希律的世系之「大希律〔主前47〔37〕-4年執政〕」〔286頁〕)所效忠的對象馬可·安東尼(Mark Antony,主前83-30年)為屋大維(Octavian,主前約63年-主後14年)所擊敗,屋大維成為凱撒奧古斯都羅馬的第一位皇帝。主前30年春,大希律前往愛琴海東南方的羅底,向凱撒奧古斯都輸誠,後者再次確認大希律巴勒斯坦的統治權,並將史特拉托之塔與附近的地區賜給大希律。為回報凱撒奧古斯都大希律用了大約10年的時間(主前約22年-約9年),將史特拉托塔擴建成一座包含海港的羅馬式城市,並改名為凱撒利亞(後稱「沿海的凱撒利亞」,或「巴勒斯坦凱撒利亞」),港口的部分,則稱為塞巴斯托港(Sebasto,其希臘文字根與譯作「奧古斯都」的拉丁文字根,均意為「可敬的」,用來表達對凱撒奧古斯都的尊崇)。

大希律所擴建的凱撒利亞擁有典型羅馬城市應有的設施:市場、棋盤式的都市規劃、石頭鋪面的道路、露天劇院(見246頁下圖)、運動場(跑馬場,見246頁上圖)、神廟(原位於港灣的防波堤上,現已無遺跡可循)、下水道系統等,為滿足城市用水的需要,並建有導水道(見246頁中圖)從北方的迦密山導水入城。大希律建立該城,不僅是要尊榮凱撒奧古斯都,更希望該城能夠成為地中海東岸的重要港埠,甚至能夠超越當時東方第一大港亞歷山大的地位,但此雄心最終並未實現。

主後6年,亞基老被罷黜流放(見短文希律的世系之「亞基老〔主前4年-主後6年執政〕」〔290頁〕),其領地被羅馬改為猶太省,並以凱撒利亞為行政中心,直到主後41年希律·亞基帕一世統治撒馬利亞猶太為止(見短文羅馬帝國對巴勒斯坦的統治,並參短文希律的世系之「希律·亞基帕一世〔主後37-44年執政〕」〔292頁〕)。主後44年希律·亞基帕一世逝世之後,此處又再次成為猶太省的行政中心(見短文羅馬帝國對巴勒斯坦的統治)。主後一世紀時,凱撒利亞的人口約有十萬人,多於耶路撒冷

徒8:40,執事腓利首先將福音傳到此地。之後,在此發生了哥尼流一家歸主的事件( 徒10:1-48),自此福音也開始臨及外邦人。當保羅第三次宣教旅程結束,回到耶路撒冷被捕下獄後,很快被移監到凱撒利亞徒21:27-23:35),並在此地受審( 徒24:1-23),坐監兩年( 徒24:24-27)。當腓利斯上任之後,保羅亦在此地提出上訴,開始他前往羅馬的旅程( 徒25: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