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後一世紀彼西底旁的安提阿

按希臘文,「彼西底安提阿」宜作「彼西底旁的安提阿」,此處的希臘文片語並非指「位於彼西底境內的安提阿」,而是指「接近彼西底安提阿」。主後一世紀時,彼西底旁的安提阿位於加拉太省境內西南方,與彼西底地區接壤之處(見310頁地圖)。主後295年,凱撒戴奧克里先(Diocletian,主後約244-311年)將彼西底旁的安提阿納入新成立的彼西底省,之後以其為該行省的首府,「彼西底安提阿」方成為正確的描述。相對於早期古抄本作「彼西底旁的安提阿」,晚期的古抄本均作「彼西底安提阿」(即《和》的譯法),反映出的是主後295年之後才有的行政劃分方式,卻非主後一世紀的情況。以下討論均用「彼西底旁的安提阿」。

彼西底旁的安提阿於主前三世紀為西流基王國(主前312-64年)的某位君主所建,「彼西底旁的」係用來區別王國中其它名為安提阿的城市(如敍利亞安提阿),然今日對該城主前25年之前的歷史,所知有限。主前一世紀,安納托利亞(與今日的土耳其相當)中部的加拉太王國原為羅馬的附庸,主前25年,其統治者亞慕達王(Amyntas of Galatia,卒於主前25年)在與南方托魯士山脈(Taurus Mountains)附近的部族戰爭時,中伏身亡,其遺願是讓羅馬繼承其領土,凱撒奧古斯都(主前約63年-主後14年)承其遺願,於同年將原先加拉太王國的範圍納入羅馬帝國,設加拉太省,並在該省南方與托魯士山脈接近的區域,廣設駐防城(殖民地),並以他自己之名建築塞巴斯特大道(Via Sebaste,「塞巴斯特」的希臘文與譯作「奧古斯都」的拉丁文,均意為「可敬的」,皆用來表達對凱撒奧古斯都的尊崇),將各駐防城(殖民地)串聯,以防禦南方山地部族的入侵,彼西底旁的安提阿徒13:51-14:1所提的以哥念徒14:6-7路司得,均為當時塞巴斯特大道沿線所設的駐防城(殖民地)。托魯士山脈部族的問題,之後很快綏靖,但這些城市繼續成為羅馬帝國駐軍與安置退伍軍人之處。彼西底旁的安提阿於主前25年成為羅馬的駐防城(殖民地)後,供羅馬第五與第七軍團的退伍軍人居住,該城旋即成為羅馬統治階層的重要城市,主前15年至主後35年間,後來成為凱撒的提庇留(主前約42年-主後37年,主後14-37年在位)的兄弟、尼祿(主後37-68年,主後54-68年在位)的父親,與數位重要羅馬將領的親族,均曾在此地居住。主後14年,凱撒奧古斯都駕崩,凱撒提庇留即位,開始在該城最高處建造宏偉的奧古斯都神廟(見309頁地圖與311頁上圖),使該城成為羅馬帝國境內重要的帝王崇拜中心之一。

塞巴斯特大道(Via Sebaste)西起於呂家與旁非利亞省的首府別加,先向北行到達彼西底旁的安提阿以西,再轉為東行,經彼西底旁的安提阿繼續向東前往以哥念路司得,沿途尚經過其它的羅馬駐防城(殖民地),見本頁地圖。該羅馬大道於彼西底旁的安提阿以西的亞波羅尼亞,銜接向西橫貫羅馬帝國亞細亞省的另一條羅馬大道,途經老底嘉,終於以弗所塞巴斯特大道向東經過以哥念路司得之後,可銜接往加帕多家省的道路,之後在加帕多家省境內往南經基利家隘口,跨越托魯士山脈,前往基利家大數

猶太史家約瑟弗(Josephus,主後37-約100年)提及,西流基王國的統治者安提阿古三世(Antiochus III,主前約241-187年),曾自巴比倫將2000個猶太家庭遷至呂底亞弗呂家一帶,主後一世紀彼西底旁的安提阿城中的猶太社群,應與上述的遷徙有關。一般相信,主後一世紀此地的猶太社群,多為權貴與富人,對希臘羅馬文化持開放的態度,且多具有羅馬公民的身分。

徒13:7所提的塞浦路斯方伯(省長)士求‧保羅,來自彼西底旁的安提阿的望族,該家族在安納托利亞中部擁有龐大的產業。在士求‧保羅歸主後,保羅一行離開帕弗,到達旁非利亞,並未在其主要城市別加停留,卻直奔加拉太省的彼西底旁的安提阿徒13:13-14),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得到士求‧保羅彼西底旁的安提阿全城(或他自己家人)的推薦信之故。上述關於彼西底旁的安提阿猶太社群的資料,也說明了何以保羅一行人在到達當地之後,安息日有會堂的聚會可以參加(參 徒13:14,見309頁地圖與本頁下方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