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東的戰爭

人類很早就開始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糾紛,有的衝突發生在部族與村落之間,有的則涉及到國與國的關係,甚至牽動許多國家。隨着人類技術文明的進步,戰爭的規模也日漸擴大,影響也更行深遠。在古近東,從有文字記載的時期開始,直到波斯帝國的興起,戰爭的主要形式可分為兩種:「擺陣攻擊」與「圍城」。

「擺陣攻擊」出現在兩軍對壘的情況,交戰的雙方各自選擇合適的地方紮營擺陣,當兩軍交鋒,無論是騎兵衝鋒陷陣,或是步兵近身肉搏,弓箭、短刀、長劍、長矛等,均是常見的武器。交戰後,勝利的一方可獲得戰場上所有的戰利品,失敗的一方如果沒有被殺或逃走,便可能被擒為奴。

在兩軍對陣的戰爭中,雙方也可以選出相同數目的代表進行決鬥,來決定戰爭的勝敗,大衛歌利亞的對決便是著名的單挑( 撒上17:23-51),押尼珥約押雙方亦曾以12人進行決鬥( 撒下2:12-17)。此外,戰場上風雲詭譎,爾虞我詐,夜間的突襲( 士7:19-22)和欺敵的戰略( 士3:15-29),亦屢見不鮮。

「圍城」則是完全不同的戰爭型態,交戰時,攻方以木製或金屬製的撞城錘擊打城門(見本頁圖),並試圖搭梯攀爬城牆,守方則躲在城內,藉着堅固高聳的城牆抵禦敵軍,並倚靠平時存積的糧食與飲水生活,藉着拖延時日,消耗攻方的戰鬥力。這樣的戰爭,短則數日,長則數年,撒馬利亞亞述圍困三年之後陷落( 王下17:5-6),泰爾推羅)曾被尼布甲尼撒圍困14年之久(參 結26:7-14)。

在用城牆守禦的防衛戰術中,城牆是否高大厚實,是重要的關鍵。因興建城牆需要消耗許多的人力與財力,為了能以較為經濟的方式達到最佳的防禦效率,人們便選擇群聚一處,成為城市,一同興建城牆。田地等占地較大的產業,經常位於城外,不在城牆保護的範圍內。城門多為城牆的防禦弱點,因此古近東大部分的城市只有一個城門,城牆上並建有高塔,供守望者遠眺,當侵略者在遠方出現時,守望者便立即關閉城門,通知守衛的軍隊備戰。

在圍城的戰爭中,亞述的戰術值得一提。亞述的軍隊在攻城時,有專業分工的工兵部隊,有的負責架設高大的擋牌,保護軍兵不受對方從城牆上發動的弓箭襲擊,並協助伺機攀牆而上的攻堅部隊,直接攻擊守城的衛隊,有的則負責裝置攻城的木樁與車輛,並興建可供戰車登上城牆的土坡。這支聯合了不同專長的軍隊所發揮出的整體戰鬥效能,在當時是前所未見的。

另一個使亞述得以在戰場上稱霸的利器,是心理戰。交戰時,亞述軍不但派出精銳的部隊攻城,也差遣使者向對方威脅恫嚇,亞述西拿基立攻打猶大時,拉伯沙基以使者的身分來到耶路撒冷,不對王家傳信,卻是恐嚇以色列百姓,使得耶路撒冷合城人心惶惶,幾乎無法應戰( 王下18:17-37)。

在古近東的戰爭中,宗教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軍隊在出征前,會就戰事的結果,求問所信奉的神明(如 王上22:5-23),求問結果若為吉兆,便會進一步尋求關於戰術的指引(如 士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