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羅西書 簡介
- 一、書信開頭( 1:1-2)
- 二、感恩代禱( 1:3-23)
- 1. 感恩( 1:3-8)
- 2. 代禱( 1:9-14)
- 3. 愛子頌( 1:15-20)
- 4. 和好的福音( 1:21-23)
- 三、保羅為收信人受苦委身( 1:24-2:5)
- 四、主題:在基督裏生根建造( 2:6-7)
- 五、在基督裏生根( 2:8-19)
- 1. 基督的豐盛與得勝( 2:8-15)
- 2. 基督的豐盛高過人間的規條( 2:16-19)
- 六、與基督同死同活( 2:20-3:4)
- 七、在基督裏建造( 3:5-4:6)
- 1. 去舊換新( 3:5-17)
- 2. 家庭生活( 3:18-4:1)
- 3. 最後的勸勉( 4:2-6)
- 八、結語( 4:7-18)
本書信所關切的主題為「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在他裏面行,在他裏面生根建造」(參 2:6-7)。當時可能有偏差的教導主張,人若要認識上帝,獲得完整的救恩,必須依循某些傳統或哲學的規矩( 2:8),同時遵守飲食和節期的特定儀式( 2:16,20-21)。這些主張應混合了猶太教和當時文化的一些元素。
很可能為了這個緣故,在進入本書信的主體( 2:6-4:6)之前,本書信先高舉基督的身分和他所完成的工作,以「愛子頌」指出基督是創造與救贖之主( 1:15-20),來闡明基督與萬有和好的福音( 1:21-23),接着訴諸作者本身受苦的經驗,來表明本書信的權威( 1:24-2:5)。
本書信的主體( 2:6-4:6),則以之前 1:15-20「愛子頌」為基礎,帶出「在基督裏生根建造」的主題( 2:6-7)。本書信先提醒歌羅西的信徒要持定元首,在基督裏「生根」,防備十架以外無用的規矩或教導,因基督的救恩已豐盛有餘( 2:8-19)。接着他勸勉收信人,既然已與基督同死同復活,就應當在價值觀、家庭、禱告生活上,「建造」在基督裏的新生命( 2:20-4:6)。
自初代教會起,教會傳統便根據 1:1,23; 4:18,以保羅為本書信作者。有些當代學者對這觀點有所保留,認為歌羅西書與其它無爭議的保羅書信(如羅馬書、哥林多前書、哥林多後書、加拉太書)之間,存在一些風格與神學上的差異,故主張本書信為某位保羅的門徒,以保羅之名所撰寫。然而,這些理由並不足以證明本書信確實出自另一個人的手筆(見以下「與其它書信的關係」〔???頁〕)。本書信的註釋仍根據書信內容,以保羅來稱呼本書信的作者。
本書信的收信人為歌羅西教會的眾信徒( 1:2)。
歌羅西屬於羅馬治下的亞細亞省,位於以弗所往東的羅馬大道上,距以弗所約200公里(125英里)。歌羅西與鄰近的老底嘉和希拉坡里(參 2:1; 4:13,15-16),均位於呂卡河(Lycus River)的河谷,接近呂卡河與米安德河(Meander River)的交會處,三城有共通的文化。主前五世紀時,歌羅西是這區域的重要城市,但在新約時代其重要性已被西邊的老底嘉所取代。保羅從未親臨此處(參 1:4; 2:1),歌羅西、老底嘉、希拉坡里的教會,應均為保羅的同工以巴弗所建立( 1:7)。另見短文主後一世紀的歌羅西、老底嘉、希拉坡里。
歌羅西教會的信徒,應以外邦人居多,其原因如下:(1)本書信 1:21提到收信人從前與上帝是隔絕的,暗示了他們外邦人的身分(另參 1:27);(2) 2:16教導收信人不要受制於飲食和節期的條例,該處所提的條例,很可能與猶太教有關,由於保羅書信從未要求猶太人在歸信基督後,必須放棄遵守原有的猶太教律例,因此這樣的教導所針對的,應是外邦人。
按 4:3,18,本書信應是保羅在獄中所寫,有教會傳統將本書信與以弗所書、腓立比書、腓利門書歸為「監獄書信」。
本書信寫作的地點有三個可能:
(1)羅馬:當代有學者認為,與保羅在三次宣教旅程所寫書信(如加拉太書、羅馬書等)相比,本書信的神學有其獨特之處(見以下「與其它書信的關係」〔???頁〕),故主張本書信的成書,在時間上應晚於前述書信,而根據 徒28:16-20,保羅曾於主後60-62年被囚於羅馬,教會傳統也多認為,保羅於主後64年第二次於羅馬服監,故有學者根據上述理由,主張本書信應是保羅在羅馬第一次或第二次被囚時成書(對照短文保羅生平年表〔???頁〕)。此亦為傳統的看法。
(2)凱撒利亞:由於老底嘉在主後61年因大地震遭受重創,鄰近的歌羅西應也受到損害,但本書信對此卻隻字未提,故有學者主張,本書信應成書於地震之前。而保羅除在羅馬被囚之外,按 徒23:31-35; 24:24-27,保羅前往羅馬之前,亦曾有兩年時間被囚於凱撒利亞,有學者據此主張本書信寫於此處。本書信若在此寫成,應於主後58-59年之間成書(對照短文保羅生平年表〔???頁〕)。
(3)以弗所:使徒行傳雖未記載保羅在以弗所入獄,但有教會傳統認為保羅曾在此服監,故有學者主張本書信於此成書。根據 徒19:1-41; 20:17-38,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於以弗所停留,一般推算為主後50年代中期(對照短文保羅生平年表〔???頁〕)。本書信若寫於以弗所,應在這段時間成書。
上述三種觀點均有可能,但無論保羅在何處撰寫,並不會影響對本書信內容的討論。
與加拉太書相較,本書信開頭並無加拉太書強烈急促的語氣,直到 2:8才提出對歌羅西教會的警告。這暗示了歌羅西所面對的可能不是與信仰核心有關的問題,其受到偏差教導影響的程度也可能不深,因而在語氣上不那麼尖銳急切。保羅應是從以巴弗那裏,聽聞了歌羅西教會中令人欣喜的消息(參 1:3-5,8; 2:5),但同時也得知了一些他們的問題,因此透過本書信來教導他們。
由於本書信對於歌羅西教會的問題,都僅是隻字片語的簡短評述,因此保羅在本書信中所批判對象的身分究竟為何,他們所傳播的究竟是甚麼性質的偏差,以及這些偏差是否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引發許多討論。學者多半根據 2:8-23的內容,來拼湊當時可能的情況。
有少數學者認為,本書信並無特定批判的對象,本書信和羅馬書、腓立比書類似,其中的教導僅是要勸勉收信人,並不代表收信的教會真有偏差的問題。但大多數的學者認為,本書信應是在處理確實存在的偏差,這些偏差的教導者應為基督信徒,但他們受到基督信仰以外的思想所影響。從 2:8,16-23來看,其偏差應和猶太習俗和條例有關,但同時也混雜了當時文化的影響。這些偏差最大的問題在於貶低了基督的身分,誘使信徒偏離信仰的根基,而且因講求一些宗教規條和宗教經驗,破壞了教會內部的和睦。
可能因這樣的緣故,保羅在本書信高舉基督是創造和救贖之主,並強調一切智慧、知識、奧祕、豐盛和盼望都在基督裏,信徒不應受到偏差的規條或儀式所控制,反而要在基督裏面行,使教會的信仰和倫理生活,都在基督裏生根建造。
本書信常與腓利門書一同討論,因本書信提到的阿尼西謀( 4:9),即是腓利門書收信者的奴隸( 門1:8-16)。此外,在腓利門書中出現的名字( 門1:1-2,23-24),除腓利門與亞腓亞之外,均出現於本書信( 4:10,12,14,17)。因此,學者多認為本書信與腓利門書成書的時間相近,場景相似。另參 門1:1腓利門書簡介之「收信人」(???頁)。
本書信亦常與以弗所書一同討論,因兩書信在文體特色和神學內容上十分相近:
- ‧就文體特色而言,兩書信均沒有辯論式的對話,在語氣上較為舒緩,且使用了豐富的對句和重複句( 1:16,20; 2:9-10,12;對照 弗4:1-16; 6:14-17),以及修辭優美的頌讚( 1:12-20;對照 弗1:3-14)。兩書信的結構也相似,均以倫理的教導為其神學闡述的結論( 3:5-4:6;對照 弗4:25-6:9),且倫理教導的內容有許多平行類似之處(見 3:5-17、3:18-4:1 段落前註釋)。
- ‧就神學內容而言,其它保羅書信中的「教會」,多指地方性的堂會,而本書信與以弗所書則着重描繪教會的普世特質,如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1:24;對照 弗1:23; 4:12)、基督是教會的元首( 1:18; 2:19;對照 弗4:15)。較之於其它保羅書信,本書信與以弗所書對基督的刻畫,也有其特有的角度,如基督有超越一切的權勢與能力( 1:16; 2:10;對照 弗1:21-22; 4:9-10)、有上帝的豐盛與榮耀( 1:19; 2:9-10;對照 弗1:7),以及基督是教會與救贖的主宰( 1:18;對照 弗1:7,22後半-23)、成就了上帝與萬有之間的和好( 1:20;對照 弗1:10-11; 2:14-16)。
有當代學者基於上述現象,認為以弗所書係以本書信為藍本撰寫而成,或認為這兩封書信均源自同一個藍本。
亦有學者根據上述文體與神學特色,主張本書信與以弗所書均非出自保羅的手筆,而為保羅的門徒以保羅之名撰寫。然而,上述提及的一些特色,也出現在腓立比書中(如 腓2:9-11頌讚基督超越的權柄; 腓3:21論及萬有歸服於基督),但學者甚少質疑腓立比書是否出自保羅的手筆,故上述現象不足以用來決定本書信是否為保羅所寫。
在教會歷史中, 1:15「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希臘文作「一切被造的首生者」)曾引發重要的教義爭辯。主後四世紀初,一位教會長老亞流(Arius,主後約250-336年)根據本節主張基督是受造的,次於上帝。亞流的對手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主後約296-373年)則強調,「生」與「造」分屬不同的範疇,並以緊接的 1:16指出,既然萬有都是靠着基督、藉着基督而造的, 1:15的「一切被造的」自然不包括「首生者」基督。亞他那修也指出, 2:9提到上帝神性一切的豐盛居住在基督之中,說明了基督有完整的神性,地位獨特,有別於受造物。亞流最後被判為異端,並促使教會發展出基督神人二性的教義:基督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該神學的完整闡述,呈現於此次爭辯所產生的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主後325與381年)之中,該信經也為後世大公教會所共同接受的信經。另見???,???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