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後一世紀的克里特
克里特為愛琴海的南界(見本頁地圖),愛琴海最大的島嶼,亦為地中海的第五大島(面積次於西西里、薩丁尼亞、塞浦路斯、科西嘉諸島),今屬希臘。
克里特為一多山的狹長島嶼,從東到西約250公里(約156英里),南北最寬之處約56公里(約35英里)。島的東部、中部、西部各有一山脈,之間為崎嶇的丘陵連結(見576頁上圖),中部與西部山脈的最高峰,海拔均超過2400公尺(約7800英尺)。島的南緣,多為直入海中的山壁(見578頁上圖),使得南方沿岸的可耕地較少。克里特的地質以石灰岩為主,容易受到侵蝕,因而當地的山區有許多陡峭的縱谷和岩洞。當地的神話常聯繫到這些壯麗的自然景觀,古代的克里特人認為,天神宙斯出生後曾藏身於中部山區的一個洞窟之中,不僅如此,當地人相信宙斯也死在當地,其墓位於克諾索(Knossos,見本頁地圖)附近。
克里特當地的人跡,可回溯至新石器時期,島上有數個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位於克里特中部接近北岸的克諾索遺址中,與新石器時期有關的部分可回溯至主前約7000-6500年,其聚落曾有數百人的規模。大約主前3000-2500年間,克里特進入青銅器時期,克里特的米諾(Minoan)文明開始興起,該文明到主前1700-1450年間臻至高峰。米諾文明在島上數處興建了佔地廣大、房間眾多的宮殿(見576頁下圖,577頁下圖),其文化影響遠及希臘本土,被視為希臘文化的搖籃之一。希臘神話中,克里特王米諾斯(Minos)的迷宮,與其中牛頭人身的米諾怪物(Minotaur),並雅典王子德修(Theseus)來此殺死米諾怪物的傳說,應可聯繫到米諾文明在克諾索與島上其它地方的複雜宮殿建築。
主前1450年前後,米諾文明很可能因地震而衰弱。主前1420年(一說主前1370年)左右,來自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的美錫尼(Mycenean)文明(見577頁右圖)征服克里特,將米諾文明融入其自身的文化之中。
之後,克里特未曾再以獨立的政權存在,僅以海上貿易、傭兵,甚至海盜聞名,以致克里特人常給人貪婪、好佔便宜、不擇手段、喜愛撒謊的印象(對照 多1:12)。但另一方面,克里特的法律系統,卻也受到古代世界的稱道,認為他們的法律追求均衡,值得效法。按主前五世紀的「戈突納法典」(Gortyn Code,至今仍豎立於戈突納遺址表演廳看台下的拱形迴廊中,見577頁上圖),當地的女性可以擁有當時雅典女性所無的財產權與繼承權。
羅馬人於主前69年正式將克里特納入其版圖,首府設於克諾索以南的戈突納(見本頁地圖),主後67年,將克里特與非洲北部的古利奈迦合併為一羅馬行省,名為「克里特與古利奈迦」。
按 徒27:6-12,保羅一行人在每拉換乘前往意大利的船,但該船並未直接往西方行駛,卻向南繞到克里特東岸,沿着克里特南岸向西前進(見573頁地圖),這樣的做法與當時的天候和前述克里特的地理特性有關(見本頁上圖)。地中海的風多半由陸地吹向海中,故地中海東北岸多吹西風與西北風,造成向西行船的困難,沿克里特東岸與南岸,目的均是要以陸地或山壁為屏障,以減少西北風的影響。由於一旦船行到克里特西端,便不再有屏蔽西北風的陸地,加上此時已為10月( 徒27:9所提「禁食的節期」即贖罪日,而主後59年的贖罪日為10月初),進入行船危險期(見短文主後一世紀地中海的航期),因此 徒27:9-12提到,他們一行最終決定在克里特西南沿岸某處過冬。
從 徒27:8可知,保羅一行人是在拉西亞城附近的佳澳,開始思考是否該在克里特西南沿岸某處過冬。主後一世紀時,佳澳應為沒有城區的港灣,這有可能是使徒行傳提及拉西亞城的原因,但該城今日已不存在。佳澳位於克里特最南部突出部的東側(見575頁地圖與578頁上圖),過了此處,將不再有陸地的屏障來遮蔽西風,但該港口周圍地勢平緩,陸路交通方便,在此過冬會有難以管理所押解大批囚犯的問題(參 徒27:12,並對照 徒27:42),這應是百夫長希望另找過冬之處的原因(參 徒27:11)。
徒27:12所提的菲尼基位於何處,引發許多討論。有觀點認為應位於克里特的西端,而位於克里特南岸西側中部,一小半島東側的路特羅(Loutro,見本頁下圖),曾被認為是 徒27:12的菲尼基最可能的地點,因此處為佳澳以西最佳的港灣之一,同時古代此地應只有陡峭的步道,可徒步登山前往內陸,甚至今日仍無任何公路可達該地,僅可從克里特西南緣少數港口乘船前往,確為押解大批囚犯過冬的理想處所。然 徒27:12「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更可能理解為「一面朝西南,一面朝西北」(《和修》,參《現修》、《思》、《呂》),故另有觀點認為,菲尼基應位於該半島的西側,該位置今名為菲尼哈(Phineha),該名有可能源自菲尼基,然該位置今日並無停泊船隻的合適位置,若為菲尼基,此處在主後一世紀時須有人工碼頭深入水中。菲尼哈今日有公路可達,但須經蜿蜒的山路跨越陡峭的山壁,雖不若路特羅隱蔽,仍為押解大批囚犯過冬的理想處所。無論如何,百夫長應是要找比佳澳更合適帶囚犯過冬的地點。
徒27:14-15所提的狂風「友拉革羅」,很可能也與克里特南緣直入海中的山壁地形有關(見578頁上圖)。「友拉革羅」為希臘文與拉丁文複合而成的詞語,「友拉」為希臘文,意為東風,「革羅」為拉丁文,意為東北風。保羅的船所遇到的東北強風,有可能是從陸地吹來較冷、密度較高的空氣,遇到克里特南緣陡峭山壁下緣較暖、密度較低的空氣,因着氣壓差所造成的驟發強風。這現象也有可能是北方來的空氣,無法跨越克里特高聳的山脈,僅能從山脈之間的峽谷經過,因為擠壓,在峽谷的出口造成強風,衝擊到沿海的船隻。
若提多書為保羅所寫,保羅應於到達羅馬之後,再次回到克里特,並將提多留在當地事奉( 多1:5),按當地的教會傳統,提多為克里特的第一任主教(見本頁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