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挑戰:異象與工作的反思

馮嘉熙


編按: 聖經公會和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長久以來在翻譯事工上有合作的關係,近期在台灣曾合作過 「中文解經手冊」(Translation Handbook) 的計畫。謹此藉一篇宣教士的短文向大家分享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的異象。

不久到郵局寄了一份文件,郵局內人十分多,但寄信的只有我一個。這三年內,從郵局寄出的信,前後不過三封,若不是收信人要求「原件」,這份文件早已掃描成電子擋,用電郵方式寄出。曾幾何時,郵寄信件是我們跟遠方家人或朋友聯絡的主要管道,但自從電子郵件、網路電話等通訊方式普及後,很少人會再提筆寫信了,影響所及,郵務經營一落千丈,全球郵政單位都要面對「不轉型,便淘汰」的命運。

新趨勢
克理夫聖經翻譯會成立於1934年,畢路籃縷走過大半個世紀,時至今日,工場環境多有變遷,不少策略需要更新,否則難以因應今天的需要,以下略述部分工場的新趨勢和挑戰。

通及管道 (Accessibility)
會成立初期,翻譯工作大多集中於中南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區,不少族群散佈在交通不易到達的叢林地區,打通叢林地區對外交通和通訊聯繫,是當年面對的挑戰,1948年叢林輔助服務中心 (JAARS)在秘魯應運而生,早期提供運輸、通訊、建築及維修等支援。時至今日,地理環境已經不是主要障礙,JAARS已轉型為多完化支援工場地區需要的單位。隨著國際政治和宗教意識高漲,不少語言群體正好分佈在簽証不易取得的地區內,如何進入這些語言族群,反而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問題。

口述傳播 (Orality)
類學家將族群文化屬性分為「書面文化」和「口傳文化」,前者傳遞訊息的方式主要經由文字記錄和閱讀,後者則經由影音和視聽,過去口述傳播鮮少被重視,譯經工作向來給人一個刻板印象,就是聖經要以「書本」的方式呈現,而上帝的話要以「閱讀」的方式來領受。目前不少工場地區開始將口述傳播納入工作重點,除聖經翻譯外,也看重聖經短篇故事,先知故事系列,說書技巧等,另外我們也推廣本土音樂和詩歌創作。至於翻譯和創作成品,皆以影音方式呈現。

新進科技 (New technology)
科技涉及範圍甚廣,這裡只談及跟傳播相關者。傳統的無線電廣播及電視廣播是不少地區的主要傳播媒介,針對這些需要,JAARS成立了本土傳媒服務處 ,提供經文影片及福音影片作配音之用,也提供各類播放機,讓百姓可以聆聽福音故事和有聲聖經。基於安全考慮,不少地區需要保護播音員身份不被認出,因此,研發先進聲紋變更科技是當務之急,目前相關技術仍在測試中。
過去聖經及影音產品主要製成印刷品、錄音帶、錄影帶、光碟片等,再以人手方式發放。但現今網路愈來愈普及,成為資訊擷取的主要管道,網路也相對地降低政治和地理環境的障礙。因此,成立族群經文網站已為時勢所趨。另外,手機使用率正迅速擴張,按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 資訊經濟報告指出,全球手機用戶將在今年達到50億,幾乎是人手一機,在發展中國家的擴張速度每年更超過100%,超越網路或有線電話的使用率,對翻譯工作而言,經文短片 能方便手機使用者下載,而易於攜帶的手機記憶卡,可以輕鬆儲存整本有聲聖經。

語言發展 (Language development)
全球化和缺乏經濟誘因的大環境下,少數民族語言生存空間愈來愈狹窄,語言發展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定為重要工作方針,由於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院 (SIL)在全球語言發展的貢獻,自1993始SIL正式成為UNESCO的咨詢顧問,這個官方關係,讓SIL在全球語言發展工作上更具發揮空間。
聖經翻譯一直跟語言發展並駕齊驅,從語言調查、製訂語言書寫法則的譯經前置作業,至及後跟經文應用相關的識字教育,文法記錄,字典製作,本土文學和詩歌創作等,皆為語言發展重要環節,為瀕危語言注入活水。然而,SIL為學術機構,如何平衡譯經使者和語言工作者角色是當前最大挑戰。

異像與工作
面提及的工場趨勢,不單是威克理夫的挑戰,也對支持譯經工作的朋友造成困擾,其中一個疑慮是威克理夫是不是「轉型」太多,離開聖經翻譯的「異像」愈來愈遠?回答這個問題,或者得將鏡頭拉遠一點,思考我們的終極目標如何定位,假如答案是「各個語言能有自己的新、舊約聖經」,那麼威克理夫恐怕要躹躬下台了,因為這樣的目標不會達成。假如答案是「各語言族群信徒能用母語來敬拜上帝」 ,那麼可發揮的空間就寬敞多了,因為聖經翻譯跟其它語言事工一樣,是達成這個終極目標的工作內容,不是異象的本身。

結語
單郵務市場,各行各業都得面對轉型挑戰。轉型成功的,繼續生存下去,再預備下一波的挑戰;墨守成規的,淘汰出局,被新生公司取代。處於時代洪流,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跟其它宣教機構一樣無法置身事外。

(作者為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翻譯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