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詞新譯 – 現代台語譯本用詞介紹(二)
一日的艱苦一日當 [馬太福音六章34節]
“Chi̍t ji̍t ê kan-khó͘ chi̍t ji̍t tng.”
翁修恭
馬太福音六章34節是耶穌勸勉人不要操心、憂慮之教訓的最後一節。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
「因此,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就夠了。」
《和合本》譯為: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台語巴克禮譯本》為:
「所以,莫得為著明仔日掛慮,因為彼個明仔日伊欲家己掛慮。So̍͘-i̍ bo̍h-tit ūi-tio̍h hit ê bîn-á-jít
khóa-lū; in-ūi hit ê bîn-á-ji̍t, i beh ka-kī khòa-lū, chi̍t ji̍t ê
kan-khó͘ tī chi̍t ji̍t kàu-gia̍h.」
《現代中文譯本》與《和合本》均譯為:「為明天憂慮」,《台語巴克禮譯本》為:「為著明仔日掛慮」,用詞有差異,但意思相同。「為明天憂慮」的主體當然是人,這是耶穌「山上寶訓」中的一段,耶穌講話的對象是群眾
- 「耶穌看見一大群人,就上山,坐下;他的門徒都環繞在他左右,他開始教訓他們。」(馬太福音五章1-2節)
下一句「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現代中文譯本與和合本的譯文完全相同。耶穌進一步解釋為甚麼不要為明天憂慮的理由:因為明天還有明天要憂慮的事。這句話台語巴克禮譯本的譯詞是:「因為彼個明仔日伊欲家己掛慮。」
- “In-Ūi hit ê bîn-á-ji̍t i beh ka-kī khòa-lū”.
這個譯詞很妙,憂慮的不是人,而是做為時間的「明天」要自己憂慮。
明天怎麼會憂慮呢?這可不是擬人化的表達方式,把時間擬人化,使它成為像人會思考、說話,甚至憂慮?從這段經文的文脈看起來,耶穌又不像是在借用擬人化方法表達。可能是把英文(或其他語言)直譯引起似通實不通的譯詞。
另外一個問題是,台語的「欲beh」與「會ōe」。「因為彼個明仔日伊欲家己掛慮」,應該是:「彼個明仔日伊會家己掛慮。」 - “hi̍t ê
bîn-á-ji̍t i ōe kā-kí khòa-lū.”這樣聽起來比較通順。
兩種中文譯本譯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詞中的「自有」的意思是:自然有或必然有,不必人替它做些事幫助,這是多餘的,是不必要的事。現代英文譯本為:it
will have enough worries of its
own,直譯是:它(明天)自己擁有足夠的憂慮。言下之意,我們不必替它憂慮。這話也可以解釋為:何必為明天有沒有可憂慮的事憂慮呢?回答是:明天自然會有夠你憂慮的事哩!我們若把it(明天)改為you(你),意思就更清楚。但保持原型,更能顯示耶穌的幽默感。
「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原文的英譯是:for tomorrow will be anxious for
itself,意思是:因為明天會為它自己掛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是從原文的直譯。這話天主教與長老教會一九七三年的台灣白話字共同譯本(俗稱:紅皮聖經)譯為:「明仔哉亦有另外的代誌通煩惱。」
- “bîn-ná-chái/ iā ū lēng-gōa ê tāi-chi̍ thang hoân-ló.”
這翻譯比兩種中文譯本清楚。現代台語譯本為:「明仔日的代誌明仔日才掛慮。」- “bîn-á-ji̍t ê tāi-chì
bîn-á-ji̍t chiah khòa-lū.” 意思是:明天還沒到,不必提早去掛慮。我們覺得此翻譯比其他的翻譯清楚。
最後一句:「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兩種中文譯本的譯詞,除現代中文譯本多一個「擔」之外,其他部分完全相同。台語巴克禮譯本為:「一日的艱苦佇一日夠額。」
- “chi̍t ji̍t ê kan-khó͘ tī chi̍t ji̍t kàu-gia̍h. “
這譯詞很好,因為清楚地說明不要為明天憂慮的理由。意思是:一天的難處當天就把它解決,不要拖到隔天。現代台語譯本譯為:「一日的艱苦一日當。」 - “chi̍t
ji̍t ê kan-khó͘ chi̍t ji̍t tng.” 這是台灣俗語:「一日的艱苦一日當,明仔哉無米才煮蕃薯簽(或蕃薯箍kho͘)湯」 -
“chi̍t ji̍t ê kan-khó͘ chi̍t ji̍t tng, bîn-á-chài bô bí chiah chú
han-chû-chhiam thng.”
的前半句,這是從台灣人的生活經驗產生出來的智慧,大家聽得懂,有親切感,所以更傳神,容易使讀者接受,且能深刻嵌入讀者的心靈,久久不忘。
[本文作者為聖經公會董事長,現代台語聖經翻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