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詞新譯 – 現代台語譯本用詞介紹(一)
貿稅者 Ba̍uh-sòe ê

翁修恭


「貿稅」 - Ba̍uh-sòe。此用詞和合本使用「稅吏」一詞,台語巴克禮譯本(Barclay Version) 譯為「抽餉者- thiu-hiòng ê - 「耶穌對遐經過,看見一人名馬太,坐佇(tī)餉關(hiòng-koan);就給伊講:『隨(tè)我。』伊就起來隨伊。耶穌坐桌佇伊的厝,有多多(chōe-chōe)抽餉者及歹人來,及耶穌參伊的學生同坐。」(馬太福音九章9-10節,台語漢字本)
餉關(hiòng-koan)、抽餉者(thiu-hiòng ê)
基督徒因為用(聽)慣了,知道「餉關」與「抽餉者」這兩個名詞的意思,但大部分的社會人士不一定知道。依《國語日報辭典》,餉是:軍警人員每月的固定薪給。《辭海》的解釋:軍糧日餉。所以餉的意思是薪給或軍糧。
若餉是指薪給或軍糧,「抽餉」則為:抽薪或軍糧。到底是向誰抽薪給或軍糧?可能有兩種解釋,第一是:向領薪給者抽他部分的收入,猶如現在每月扣除的薪給所得稅,所扣除的稅金當然歸為政府的收入。第二種解釋是:替政府向人民抽稅,所抽得的稅金(或穀物等實物)作為政府工作者的薪給。
後面的解釋聽起來較合實情,但用詞不適當。餉指的是用途:做為政府工作者的薪給。其實,所抽得的錢(或實物)不是全部用來做薪給支付給政府工作者。除了一部份之外,大部分的錢會撥做政府其他方面的經費。既然如此,使用「餉」字則不適合,應該使用「稅」才對。
稅吏
所以和合本聖經 (Union Version) 使用「稅吏」一詞。稅吏是指從事稅務工作的稅吏,吏的意思是官吏或官員。官吏是政府人命,有正式官銜或官職,替政府工作者。「稅吏」一詞會使人聯想到現代的稅務人員,稅務人員是在政府稅務單位工作的公務員。
聖經記述:「耶穌在屋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先生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馬太福音九章10-11節,和合本)
耶穌和罪人一同吃飯受到批評,可以瞭解,但與稅吏一同吃飯為什麼不可以呢?他們是政府的公務人員。法利賽人把稅吏與罪人排在一起,視他們與罪人同樣是社會上的敗類,這是現代人無法瞭解的事。
其實,耶穌時代的稅吏並不是真正的官吏,他們雖然替政府做抽稅的工作,卻沒有政府官吏的身份。他們是商人,工作的目的是賺錢,而且用亂揩油的方法抽額外的稅,因而引起民怨,才與罪人同列,被視為社會上的敗類。耶穌與他們同桌一起吃飯引起法利賽人批評的理由在此。所以現代中文譯本(Today’s Chinese Version)把稅吏譯為「稅棍」。
稅棍
「耶穌離開那裡,再往前走,看見一個收稅的,名叫馬太,坐在稅關上。耶穌在馬太家裡吃飯的時候,許多稅棍和壞人也來了:他們跟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吃飯。」(馬太福音九章9-10節,現代中文譯本)
現代中文譯本使用「收稅的」和「稅棍」兩個名詞作為稅吏的譯詞。「收稅」是指工作性質,但稅怎樣收並沒有說明,我們從「收稅」一詞得不到詳細信息。收稅的為甚麼會變成稅棍,需要詳加解釋。
耶穌時代巴勒斯坦地區的收稅採用的是一種包辦制度,政府把一地區一段時間的稅收發包給商人去做。既然是包辦,包商需將約定的金額如數向政府繳納。為要賺錢,就利用政府當靠山,使用近乎剝削的方法向人民詐取利益,這樣的作法當然會引起眾人的怨怒。
因為收的稅金要繳納給羅馬政府;當時的巴勒斯坦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猶太人被羅馬人管轄,已經怒氣難消,又受到同胞 – 稅吏的剝削,被剝削的金錢又要拿去貢獻管轄他們的主子,使他們更加憤怒,就將怒氣發洩在稅吏身上,藉著輕視他們以消心頭之恨。現代中文譯本把稅吏譯為稅棍,更能表達出猶太人對稅吏怨惡的情緒。
「棍」的意思是壞人、無賴,如惡棍、賭棍、神棍,表示在某一方面惡名昭彰。稅棍形容的是收稅人的惡劣品德,但他們從事的是一般社會所承認的合法工作。為表示此工作的正當性和其特殊性質;現代台語譯本使用(Today’s Taiwanese Version)使用「冒稅者」一詞。
貿稅者 – Ba̍uh-sòe ê –
「貿稅」接近現代中文譯本的收稅一詞,但貿稅比收稅更具特色。如前述,耶穌時代的稅,採用包辦方式徵收。承包者是商人,承包的目的是為賺錢。包辦與圖利的兩個特質必須表現出來。而「貿」(ba̍uh)恰能滿足這兩方面的要求。
「貿」的意思是乘機取利。台語的「貿著」bàuh-tio̍h,與「賺到」thàn-tio̍h同義。「好賺」hó thàn,也稱為「好貿」hó ba̍uh。Ba̍uh的俗音是báŭ(卯),大卯tōa báu也稱為báu-sí(卯死)。台語的「死」表示程度非常到了極點,卯死表示賺到不能賺的極點。
「貿」也指包 –「總包」chóng pau:全部包下來。既然全部包下來,價錢就比一件一件算的便宜多,就能夠「俗賣俗買」sio̍k bōe,sio̍k bóe,生意比較好做。貿稅者向政府把一地區的稅金俗俗包下來,然後盡其所能「貴貴阿收稅」kùi-kùi—á siu-sòe,以賺大錢。「貿稅」一詞具有包辦和多利的雙方面含意。與「貿」意思接近但不完全相同的另一個字是「包」 - 包稅。包與貿同樣有包辦的意思,如:「包工」:把工作包起來做。「包飯」:付一定的價錢,讓你吃到飽。「包醫」:負責把病醫好。「包生」:用特別方法使不懷孕生育的婦女能懷孕生孩子。這些用詞除了負責之外還含有圖利之意,但意圖沒有向「貿」那麼明顯。
除此之外,包也有「一定」的含意。「包死」:一定會死,「包賺」:一定會賺到錢。「貿」只有包辦、圖利兩方面的含意,較適合表達耶穌時代收稅工作的性質。所以,我們選擇「貿稅」來替代「收稅」一詞。

[本文作者為聖經公會董事長,現代台語聖經翻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