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慈愛•父母親情
梁敏夫
解經王子司布真牧師說,傳道人基本上是一個勤於禱告的人,至少他要比一般信徒作更多的禱告,否則就配不上神的呼召。由此可見,司布真牧師這麼會講道,其秘訣有二:一是他比別人更勤於禱告;二是有一大群愛主的信徒背後不斷地為他禱告。
他甚至帶領賓客參觀他的「發電廠」:就是他們教會信徒聚集禱告的地方,那裡至少有七百位信徒為他們的牧師迫切禱告。司布真牧師曾經不客氣的說,假如傳道人的禱告只像一般會眾那樣,可謂假冒為善;如果他只是禱告得比一般信徒略多一點,還是無法勝任傳道的工作。
聖徒邦茲(E. M. Bounds)也說,傳道人是神所呼召揀選的領袖,他所肩負的重任是帶領「屬靈的以色列百姓」走過今世,邁向天上應許之地。邦茲也同樣強調,服事神是極其神聖的工作,除非效法耶穌殷切禱告的樣式,否則就不能叫神得榮耀。傳道人成功之鑰乃在勤於禱告,倘非如此便辜負了神的心意,虧欠了神的託付。惟獨熱心禱告的傳道人才能夠從神那裡領受到第一手信息,傳講振奮人心的真理,並且收到改變聽者屬靈生命的果效。換句話說,好的講章都是透過膝蓋禱告出來的結晶。
許多傳道人因為沒有把自己像陶土一樣放在神的手中,讓神這位窯匠來塑造他。而只顧自己準備信息,即便能吸引人,頂多只能吸引人到他面前或進到教會,未能真正把人帶到神的面前。服事神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像修士隱居山林與世隔絕,今天部分教會領袖就像那樣,把自己鎖在書房裡精研聖經,成為書蟲、聖經專家或講章製造者,卻絲毫沒有想到神在哪裡?會眾在哪裡?他們即使成為傑出的思想家、演說家、卻不是傑出的禱告人。
另一種服事的極端是從事社會福利救濟工作,因此不重視禱告。我們肯定為神向人傳講信息很重要;但為人向神禱告則更重要。後者若沒做好,前者就無法收效。因為禱告不是動動唇舌而已,而必須深入我們的身體、血液和骨骼。惟獨禱告和靈修兩面兼顧,牧師的書房才會成為伯特利、成為祭壇、成為天梯,讓每一個意念升到天上,然後帶著屬天的味道回到人間,送進會眾的耳朵。
許多牧養教會的傳道人最感頭痛的事就是節慶的講道。因為年年都有同樣的節慶,總不能年年炒冷飯講同樣的東西,透過同一段經文要講出新鮮的道,讓聽道的人感受到新的亮光,是忠心的傳道人全力以赴的任務。日前承蒙邀約為一本講道集《上帝慈愛父母親情》寫序,我花一整天的時間拜讀此書,對書中這些講章可說愛不釋手,第二天一早就打電話向作者翁修恭牧師道謝。
翁牧師有多年牧會經驗,其講道的功力特別從這些講章彰顯出來,他背後所付上禱告的代價可以想見。我所讀過的講章很少像該書那樣讓我深受感動並發出共鳴。翁牧師引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仁慈的父親」,深入淺出講過七篇道,對父權被架空的父親和性格截然不同的兩個寶貝兒子有生動具體的刻劃。
小兒子的父親不擺架子,任憑兒子鹵莽對待都以寬容回應。他情願跟兒子平起平坐,不堅持父親的尊嚴與權柄,明知小兒子會浪費家產,仍讓他進入現實世界去學人生既實際又深具價值的功課。因為父親知道即使能把小兒子的人強留在家,也留不住他的心,倒不如讓他出去歷練,小兒子一旦遠走高飛,父親的心也跟著出去,小兒子終於認清父親的愛、體會到跟父親在一起的樂趣。小兒子一個接一個轉換倚靠的對象,找不到一個值得信靠的,才發現自己走錯方向,最值得倚靠的是父親(預表天父)而非錢財(物質)。
許多人失敗就像小兒子,對自己和外界認識不足,過分高估自己,才落得走投無路。他離家時趾高氣揚,旁人則靜悄悄,無人送行;他落魄回來,家人卻熱烈歡迎。大兒子只為一隻山羊羔跟父親賭氣,說話尖酸刻薄,句句傷人,且產生「生氣連鎖反應」把生氣的對象從父親延伸到弟弟。可見大兒子全然站在福音之外,不明白救恩的意義也缺乏饒恕的心,才把問題複雜化、生氣合理化,因為他不看重跟父親的「關係」,而只重物質。
書中也提到祈求聽到夏甲母子哭聲的上帝,也聽一聽破碎家庭母子祈求的聲音,看一看她們的苦情,而予以援助,解決她們的困難云云。這是一本絕對不容錯過、值得細細玩味、廣為推介,並妥為收藏的好書。從本書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勤於禱告的人,因為書中信息都不是理論,而是透過禱告直接從天上領受得來的。愛書人難免有時候也會買到一本令他覺得花了冤枉錢的書,翁牧師這本大作彷若為你的心靈開啟了一個「天上的窗戶」, 保證令你覺得值回票價。
[本文作者為台北基督四方教會主任牧師,資深文字工作者;所編譯之作品眾多,其中的《慈繩愛索》更是廣受信徒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