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傳遞 十一 之 完結
中文聖經的翻譯(三)

彭國瑋

當然,和合本並不是毫無瑕疵的,當時宣教士翻譯之後,曾經請中國的同工加以潤飾,以期達到語言自然的目的,然而這個潤飾的過程當中,難免使得部分經文的準確度受到影響。因此早在和合譯本完成之後的三十年之間,我們看到許多修訂與重譯的嘗試:朱寶惠與賽兆祥(A. Sydenstriker)於1929年出版他們合譯的「新約全書」;1933年,王宣忱翻譯出版其「新約全書」;1936年,朱寶惠修訂出版與賽兆祥合譯的「新約全書」;1939年,鄭壽麟、陸亨理(H. Ruck)合譯了「國語新舊庫譯本」。雖然這些譯本所獲致的成績,與理想仍有一些距離,但是這些譯本可以說是華人本身開始從事聖經翻譯的先鋒。

到了廿世紀的下半葉,我們開始看到更成熟的華人中文譯本產生:1967年,蕭鐵笛的新約全書;以及1970年的「呂振中譯本」。除了這些個人的嘗試,因著時代的變遷,中國語文的樣貌在過去數十年當中經歷了很大的變遷,因此許多新譯的計畫開始,並且完成。聯合聖經公會本身的「現代中文譯本」於1979年完成,採用的是非常流暢與清新的當代中文,這個譯本在1995年又出版了修訂本。

此外,天主教方面在1968年出版了「思高聖經譯本」,這是天主教到目前為止聖經中譯最重要的成就。另外,晚近完成的有聖經新譯會1993年出版的「聖經新譯本」,這個譯本的翻譯特色與英文的「新美國標準聖經」(NASB)相近,著重在保持原文語法的直譯。

至於目前正在進行的中文翻譯計畫,最重要的就是「和合本的修訂」,目前這個計畫是聯合聖經公會的計畫,由香港聖經公會負責經費的籌措與計畫的管理,並由不同地區的華人參與。請為這個計畫禱告,讓我們能夠在下個世紀初,能夠為未來的華人教會提供一本在語言清晰、釋經嚴謹的中文聖經。

結語:從聖經的傳承史,我們可以學習什麼?

我們在這幾期以來,走過兩千多年聖經形成與傳承的歷史。從這樣的歷史當中,我們能夠學習到什麼呢?我想,至少有下面兩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第一、我們必須瞭解聖經翻譯是宣教的工作。沒有合適的聖經,也就沒有教會的建立。無論過去讀者對於聖經公會有怎樣的認識與定位,盼望在此之後,大家能夠認識到聖經公會是宣教單位,雖然聖經翻譯的工作,看起來好像並沒有直接領人歸主,但是聖經翻譯絕對是在宣教工作的最前線。

第二、在我們的回顧當中,我們也看到好的譯本的重要與影響力。《拉丁武加大譯本》影響了西方教會將近千年,「路德聖經」,影響了德語世界三百餘年,《英王詹姆士譯本》影響了英語世界三百多年,《和合本》影響了華人教會八十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一旦教會忘記了聖經的宣教目的,好的譯本也可以成為宣教的阻礙,《武加大譯本》的權威,阻礙了早期方言聖經進一步的發展,甚至也延遲了新約希臘文聖經的印行!

在廿世紀中,雖然許多人已經無法真正明瞭《英王詹姆士譯本》的英文,但是仍然有部分的信徒認為這個譯本無可取代。在廿世紀末,當教會外面已經開始覺得和合本的語言不易瞭解,但是修訂和合本仍然面對教會中許多的阻力。好的譯本優美的文字令人珍視,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正是這些好譯本的價值。
但是如果這種懷舊的情愫完全掩蓋了教會對於未來的宣教異象,恐怕就需要有所調整了。因此,當我們面對聖經修訂的時候,我們要有宣教的眼光,特別是向我們後代宣教的眼光,在修訂重要譯本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定會更動到許多我們熟悉而珍視的經文,這時我們需要想到的是,我們修訂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要讓我們的後代,繼續有容易明白、翻譯準確的聖經。

本系列的題目是〈聖經的傳遞〉,也許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歷史並不是到我們為止,歷史將會繼續寫下去;因此我們不能以知道「聖經如何到我們的手中」為滿足,我們需要彼此勉勵,一同禱告,一同關心「聖經如何透過我們的手繼續傳承下去」。 

編按:本系列「聖經的傳遞」到此全文結束。下一期起,彭國瑋博士將有另一系列文章〈末世權威與啟示〉繼續刊載,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