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傳遞九
中文聖經的翻譯 (一)

彭國瑋

編按:本文承接(期刊12)內文「英文聖經的翻譯(四)」

至於中文聖經的歷史,我們最早的證據可以回溯到主後781年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所謂的景教,也就是聶斯托留派的基督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聶斯托留為五世紀初的康士坦丁保的大主教,因為主張基督二位二性被判為異端,結果為東羅馬皇帝驅除。被驅逐之後,他與他的跟隨者卻轉往東方宣教,在中國的唐朝傳到中國。在唐代景教曾經昌盛過兩百年(635-845年),直到845年唐武宗會昌滅法為止。根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當時已經將部分的舊約與新約翻譯成中文,然今天這些經文都已失傳而不可考。

今天的中文聖經譯本,可以回溯到主後1700年左右,巴黎外方傳教會教士巴設神父(J. Basset)根據拉丁文聖經所翻譯的中文譯本,翻譯的部分包括四福音、保羅書信與希伯來書。在1739年,東印度公司職員和治孫(Hodgson)在廣州發現一份譯稿帶回英國,很可能就是巴設的譯稿。這份譯稿後來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稱為「英國博物館稿本」。這份沒有出版的譯稿,對於日後的聖經中譯有很深遠的影響。
到了1770年,耶穌會教士賀清泰(Louis De Poirot)抵達中國宣教,在他在華的年間,將拉丁文聖經絕大部分翻譯成中文,稱為「古新聖經」,然而這本聖經最終並未付梓,譯本原稿現存於北京北堂圖書館之內。

基督教方面的聖經中譯活動,要到十九世紀初才真正開始。而我們通常也把中文聖經的翻譯史,從這段時間算起。1807年,倫敦傳道會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抵達中國開始宣教工作,當時滿清的法令讓他無法展開傳道事工,因此他便轉入聖經翻譯的工作。馬禮遜於1813獨力完成新約全書,舊約的申命記,歷史書與約伯記,是他與另一位倫敦傳教會米憐(W.C. Milne)合作完成,而其他部分仍是他一人翻譯的成果。馬禮遜在1819年底完成全部新舊約的翻譯,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名為「神天聖書」。

在馬禮遜翻譯的同時,另一個中文聖經的翻譯計畫正在印度進行,這個計畫是由英國浸禮會宣教士馬殊曼(Joshua Marshman)所主持。馬殊曼的新約譯本於1811年完成,五年之後在印度出版,全書於1822年完成,同一年出版。就時間來看,馬殊曼的譯本較早,但是因為馬禮遜的翻譯工作是在中國境內進行,所以一般仍以馬禮遜的譯本為第一本基督教中譯聖經。

當代學者比較這兩個譯本,發現相同或相似的譯文很多,而根據史料我們知道,馬禮遜在離英赴華之前,曾經抄錄了「英國博物館稿本」帶在身邊,因此學者推斷這兩個譯本都可能以這個「英國博物館稿本」,也就是巴設的譯稿為主要的參考資料。 

【本文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聖經研究),現任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