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傳遞﹝四﹞:印刷術發明後


彭國瑋

編按:本文承接刊期6內文「聖經的傳遞﹝三﹞」

文藝復興所帶來的人文主義,帶來了對聖經原文(特別是希臘文)研究的復興,因此希臘文與希伯來文的研究、以及古抄本的研究,都受到當時學者的重視。不僅如此,改教運動「唯獨聖經」以及「信徒皆祭司」的信念,使得將聖經翻譯成地方語言的事工不僅不再受到天主教會的壓抑,同時成為教會發展的必要工作。不過,如果沒有主後1450年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版印刷,人文主義的學者不可能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傳遞出去,宗教改革者也沒有辦法將地方語言的聖經譯本帶給廣大的人群。

談到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我們需要知道古騰堡印製的第一件重要產品就是一本聖經,經文採用耶柔米的拉丁武加大譯本,印行的時間大約是在1452-1456年之間,印行的地點是今天德國的買因茲(Mainz)。這本聖經每一頁有四十二行,因此又稱為四十二行聖經。談到這裡,如果各位弟兄有機會到德國旅行,經過法蘭克福(Frankfurt a.M.),應該預留一天的時間,到法蘭克福西邊的買因茲,去看看古騰堡博物館,在那裡各位可以看到第一台的活字版印刷機,以及一本四十二行聖經。

在這本拉丁文聖經印行之後的五十年間,不同的出版社至少出版了一百版不同的拉丁文聖經。到了1488年,也就是第一本聖經印行之後卅多年,全部的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也出版了。到了1500年,主要的西歐方言聖經(波西米亞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也都出版了。

比較奇怪的是,新約希臘文聖經在印刷術發明之後,並沒有立刻出版,一直到1514年才出現在西班牙刊印的康普路屯並排版聖經(Complutensian Polyglot),1516年才出現人文主義者伊拉斯母(Desiderius Erasmus)在瑞士巴賽爾(Basel)刊印的的新約希臘文聖經單行本。換句話說,新約希臘文聖經一直要到印刷術發明六十年之後才問世。

為什麼延誤這麼久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印刷技術的問題,在希臘文的手寫的小楷體當中,有許多字母變體與雙字母的連體,結果產生的希臘字形不只是希臘字母的廿四個,而是有兩百多個,這樣的情形使得製造希臘文活字模非常的困難與昂貴。
第二,當時已經流傳了許多希臘文聖經的抄本,因此出版希臘文聖經之前,需要某個程度解決經文鑑別的問題。
第三,當時的天主教會擔心希臘文聖經的出版,會使得通曉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學者,有機會批評教會法定的拉丁文譯本。由於這個擔心,也使得天主教出資並策劃的康普路屯並排版聖經,雖然在1514年就已經排版完成,但是要到1522年才真正開始大量發行。

雖然新約希臘聖經的印行,比起拉丁文與希伯來文聖經要來得晚,但是從宗教改革聖經翻譯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太遲。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丁堡(Wittenberg)教堂的大門釘上著名的九十五條揭開了改教運動的序幕,之後宗教改革的風潮蔓延到歐洲的其他地方。改教運動「唯獨聖經」以及「信徒皆祭司」的信念,使得方言聖經翻譯成了另一波伴隨宗教改革而來的風潮。

這一波方言聖經翻譯的風潮,與之前十二世紀開始的方言聖經翻譯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的翻譯是根據拉丁的譯本翻譯的,而這一波方言聖經的翻譯,則是根據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翻譯的。這個差別的意義不只是底本不同而已。過去的方言聖經在使用上,只是幫助不懂拉丁文的信徒瞭解聖經的梗概,不能夠取代拉丁武加大譯本的權威,但是這些直接從原文翻譯的方言聖經卻是要取代拉丁武加大譯本的權威,成為教會生活中最主要的聖經。也因著這個緣故,宗教改革之後的方言聖經在翻譯的品質上,遠高於過去的方言聖經。

在這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德文與英文的聖經翻譯。馬丁路德在開始宗教改革以後,根據伊拉斯母的希臘文新約聖經刊行本以及當時流通的希伯來文舊約刊行本,在1522年完成了他的德文聖經譯本,也就是今天我們稱為「路德聖經」的最早一版。被稱為「英文聖經之父」的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也根據希臘文新約聖經在1526年完成了英文新約聖經的翻譯,在翻譯的過程當中,丁道爾也曾經參考過路德所翻譯的德文聖經,同時根據希伯來文舊約聖經進行舊約聖經的翻譯直到1535年為止。


【本文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聖經研究),現任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