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經有那麼難嗎?

丁長勤

渲染宗教典籍的神秘色彩似乎是信仰領域裡的常態。在閱讀這些典籍時,一般總是要求信眾以沐浴更衣,焚香祝禱的心來研讀,期待從中找到「神」的秘語,掌握與神秘世界溝通的契機。因此讀時必字斟句酌,反覆思想,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深怕稍有閃失,就失去那懸在虛空之中,聯繫天堂勝境與滾滾紅塵之間橋樑的蹤跡。如此的閱讀方式,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無怪乎,視讀經為畏途者多有所在,還有人乾脆把讀經轉化為積功德的行為,使本來需要理性的閱讀陷入近乎迷信的泥淖,成了呢喃不知所云。

我們必須說,以戒慎恐懼的態度讀經沒有什麼不對,因為在信仰裡面,「虔敬」、「畏懼」是不可少的態度;特別是面對造物主時更需如此。不過單就閱讀這種和心智有關的活動來看,認清典籍存在形式的本質有其必要。基於回歸本質的自省,我們也該問,基督教的《聖經》到底是什麼?

一、 聖經是一本書。既然是一本書,當然要把它當書來讀。在我們許多人看來,《聖經》是「一」本書,但事實上它是六十六本(卷)書的合集;其中有法律、歷史、詩集、書信…等不同文體形式。如能先了解各卷的文體,讀時自能駕輕就熟。再者,凡人著書立說,目的不外把他所見、所聞,或他心中所浮現的意念,用文字明確地表達出來。《聖經》雖是由 神默示寫成;但是 神如果願意讓自己的默示以文字方式呈現,顯然祂認為文字這種傳播媒介,能準確地傳達祂的意思。所以,我們讀時大可放心地「望文生義」,直接從字裡行間去體會 神的心意。

二、 聖經是翻譯的書。它不只是翻譯自其他語文的作品,還是本傳譯 神心意的書;因為作者在將 神有形、無形的默示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也可算是一種翻譯。翻譯貴在傳「真」,保存原文實義,但囿於文化背景的差異,我們很不容易直接從譯文,完整地了解原文寫作時所處的時空背景。因此,多涉獵神學性或和聖經歷史地理有關的書籍,不但可以幫我們深入理解《聖經》的寫作背景,也可讓我們了解基督教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的關係。還有,如果能擁有幾本不同的譯本互相參照,讀起來也會有不同的體會。

三、 聖經是一本好書。當我們得到一本好書,一定會反覆把玩,並有極欲一窺全豹,迫不急待讀完的衝動。但這份對書的熱愛,似乎不容易在讀《聖經》時看到。當然,傳統聖經稍嫌保守的編排、印刷,讓人不易親近是事實;不過長久以來,教會為了體恤一般信徒沒有時間讀《聖經》,而倡導很少份量(通常是幾節,而且是挑著讀)的每日讀經計劃,也會讓人誤以為讀經不過是信徒日課,有讀就好,而忽略了必須在一氣呵成讀完後,信息才會連貫,印象才會深刻。因此建議除了像《詩篇》、《箴言》這類篇章可以獨立的經卷外,聖經中其他的書卷,都應該試著像讀好書般的一次讀完一卷,看看效果如何?

四、 聖經是一本家書。很多人以為《聖經》是宗教上的「政令宣導」,裡面充滿上對下的威權式的要求,令人反感。其實對基督徒而言,《聖經》是天上的父親藉著領受啟示的先知們寫給祂地上兒女的信。寫這信的目的是,幫助地上的兒女認識這位素未謀面的父親個性,明白祂對他們的愛,以及為他們所定的計劃。無論是遙遠傳說中的造物者,或是歷史中神聖威嚴宣告自己聖名的耶和華,或是在兩千年前塵沙飛揚巴勒斯坦土地上生活、行走在眾人中間的耶穌,都不斷地對在世界漂流的遊子發出回家的邀請,盼望人們回到天父的家中,重享愛的團聚。你讀經時,看見這寶貴的訊息了嗎?

只要掌握《聖經》是一本書的原則,讀經習慣也可以輕而易舉地養成:時間充裕時可細讀之,時間緊迫時可速讀之;獨自一人鑽研也可,與眾一同查考也無妨。在家可準備一大字本,長時間閱讀不傷眼;出外可攜一輕便本,隨時有空都可打開來讀。時常讀經,《聖經》裡面的「話」自然會漸漸浸潤我們的生命,豐富我們的生活,經歷不斷成長的喜悅。


【本文作者為中和行道會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