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考古學 (之四)

考古學與迦南地的征服

歐可定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過程到底是怎麼樣?為何聖經上有不同的記載?

怎麼說呢?按照《約書亞記》1-12章所描寫的以色列十二個支族到了約旦河東岸時,呂便、迦得、與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決定在那裡定居;而其它九個半支派的人則過河佔領了迦南地。這些族人先攻打了迦南中部,以耶利哥城為先,然後往南部和北部分攻,毀滅了每一座城。以色列的攻擊行動,按照這個紀錄看起來似乎非常順利,毫無困難,幾乎所有城市、國王、當地的居民,都被征服了。大體說,這是《約書亞記》的記錄 (書11:16-20)。

不過讀到《士師記》時,我們很明顯地看出,進入迦南地並不是那麼順利。以色列毀滅的城市似乎不多,許多迦南人並沒有被驅逐,而是繼續住在他們原來的地方。研究了《士師記》,我們發現似乎裡面描寫出以色列人所占領的地就是山區而已,他們並沒有真正打敗了本地人。

那麼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呢?考古學家能不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呢?一般來說,考古學家發現《士師記》上的描寫是比較正確的。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過程真是緩慢又困難,所能佔領的土地面積很小,並不是全面的。考古學家還指出大約主前1230年左右,迦南地山區突然增多了許多村莊,但是其建築水準稍落後該區城市,似乎這個時期迦南山區的居民文明程度不及之前的居民。就如同以色列人與原迦南地居民比較起來,的確是比較沒有建築經驗。此外,《約書亞記》反映了支派的情形,描寫各族佔領自己的土地,各有自己的領導者,而且獨立管理,甚至於支派彼此之間也會發生衝突。這個情形的確與考古後的結果接近。

但是考古的結果未必能夠解決每一個問題,相反地,偶而會給我們很大的麻煩。《約書亞記》的7-8章談到以色列人到了北方來攻打艾城,經文敘述的很詳細,描述了以色列人攻打艾城的情形。但是所有的考古學者都同意那時候的艾城已經是被毀滅了的荒廢城市。證據很清楚 – 艾城就是  (荒廢的意思);所以,若想要藉著考古學家對艾城的研究結果來證明以色列人的戰績,恐怕就要失望了。

考古資料提醒我們,有時候經文所保留的不是歷史的記錄,而是以色列人為了解釋某些現象而寫的原因論;經文的目的不是為歷史留下記錄,也不能用現代的歷史觀來評斷;這是現今的我們在引用舊約文獻時必須小心斟酌納入的觀點。

至於有關迦南地的城市,考古學者的研究結果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大多數的古代城市都建在主要通道、水源、來往交通樞紐等重要地點,或是在較高的地方 … 等等。除此之外,迦南地是缺水的地區,給水系統是每個城市的心臟;該區又常爭戰不斷,當城市被圍攻的時候,居民必須要有辦法可以安全地打水。他們用什麼方法呢?

舊約裡的夏瑣是個好例子。考古研究這座城時,學者們發現該城有非常重要的給水系統。城內有個很大的水井,甚至在水井牆壁上打出石階讓人可以下去到一個隧道,讓居民可以不必出城門,就直接打到城外的水源。

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猶大王希西家,他派人挖了很長的隧道把耶路撒冷外面的水引到城內。在主前700年左右,希西家王安排了許多工人挖掘溝渠把水引到城內的基訓水池。考古學家發現了在這個溝渠的牆壁上還可以看到當時工人用工具所畫的線痕。除此之外,牆上還留有一個重要的記錄;由於這工程是由兩隊工人分別由隧道的兩頭出發點開始挖掘,而當兩隊工程挖掘越來越接近了,終於能聽到對方的聲音,工人把當時很興奮的情緒描述下來刻在牆壁上。他們所留下的記錄不只具有歷史性的價值,還讓後世的我們看到了主前第八世紀 (約當先知以賽亞的時日) 希伯來文字體的樣子,是很難得的歷史證據。


【本文作者歐可定牧師 (Dr. Graham Ogden)乃前聯合聖經公會亞洲區翻譯顧問主任,曾任教於台灣神學院。現協助台灣聖經公會研讀本計畫之舊約部分。】